第(1/3)页 皇祐元年秋,全宋变法的第一年。 随着抑田亩兼并法、青苗法、免役法、方田均税法、农田水利法、市易法、百日考成策等一系列变法之策的落地。 大宋全面变法如星火燎原,如火如荼,逐渐进入了正轨。 这日午后,垂拱殿内。 赵祯拿着一份文书,眉头紧皱,面色愈加阴沉。 “大理寺奏断大辟官员竟高达九十三人,这不是胡闹吗?立即宣大理寺卿、知审刑院赵概见朕!” “是。”一旁内侍迅速朝着殿外奔去。 所谓大辟,即死刑。 大宋司法承接于唐,但却比唐要宽松。 其中对死刑的审核更是严苛。 各路提点刑狱司、州府,对死刑只有审讯权与拟判权,而无决断权。 所有死刑案例都要提交大理寺复审,再由审刑院详议,中书省复核,最终还需皇帝批准,方能执行。 赵祯向来仁厚。 百姓即使犯下死罪,只要不是十恶不赦,也大多以“流刑+脊杖+黥面”替之。 对一些复仇杀人、因孝杀人,在灾害、饥荒等特殊情况下的重大犯罪行为,也都会从轻判决或特赦。 而对官员就更加宽松了。 非造反之类的大罪,鲜有判死刑者。 虽然当下已废除了不杀士大夫的组训,但去年一年也不过就处死了五名官员。 而今,两个月内判处死刑的官员名额竟然高达九十三人,自然令他不解。 …… 片刻后。 大理寺卿、知审刑院赵概来到了大殿内。 “赵寺卿,一次性处决九十三名官员,我朝从未有此先例,大理寺为何这样判?中书也无异议?”赵祯拿着文书,质问道。 赵概恭敬拱手。 “官家,此名单上的官员皆是因百日考成策表现不佳被查,故而归变法司主理,未经中书审核,直接由大理寺呈递给禁中。” “起初,臣也有异议,但当时苏御史除了抱着卷宗而来外,还抱着《宋刑统》。” “依照《宋刑统》,受财而枉法官员,十五匹绞。这九十三名官员中,有一大半都是贪赃受贿者,另有一部分则是涉及人命案,依律当斩。” “卷宗上有范相公和富相公的签名,苏御史又告知我,依照变法之规,这些官员必须处以死刑,若官家有疑,他来向官家解释,故而臣复核完毕,便交由了官家终审。” 赵祯看向前方,思索了片刻后,道:“依《宋刑统》确实都该斩,但谁人不知,官员可夺官减罪或可念前功给予特赦,若都杀了,地方官员们岂不骂朕寡恩?” 听到此话,赵概吓得一哆嗦,没敢搭话。 赵祯此言也有道理。 大宋每年判处的死刑犯人有数千人,但真正执行死刑的不过十之二三。 一方面是因朝廷在改元、三年郊祭、甚至年节之时都会进行大赦,除了犯下大逆不道之罪者,基本都能免除死刑。 另一方面,官家向来以仁厚著称,为保此名,会想方设法减少杀虐,即使让一些死刑罪犯在流放之时身亡,也不会直接判处死刑。 更何况。 当下要杀掉的乃是九十三个有功名在身的士大夫官员,朝廷若想找理由免除他们的死刑,非常简单。 苏良不可能不知此内情,如此做,必有原因。 “宣监察御史苏良来见!”赵祯道。 …… 半个时辰后,苏良来到了垂拱殿。 当他与赵概眼神相对时,便明白了官家宣他所为何事。 “苏卿,向朕解释解释吧!”赵祯看向苏良问道。 苏良朝前走了一步,微微拱手。 “官家,此九十三名官员的罪行乃是在施行百日考成法时所揭露,依照《宋刑统》,应该判处死刑。” “臣以为,变法期间,官员犯罪,定要严惩严办,以儆效尤,故而与变法司范相公、富相公商讨后,决定处以死刑,立即实施。” “不知官家有何疑问?” 赵祯白了苏良一眼。 “苏卿,怎么还与朕打上官腔了?” “你又不是不知,我朝向来不喜定死罪,他们毕竟是士大夫出身,若直接处死,有损朝廷尊严,更易引起地方官员心中震荡,影响变法之策实施。找个理由,将他们判处流刑,外加黥面,效果不是一样吗?” “官家,不一样!” 苏良骤然提高了声音。 “有何不一样?此举不但除掉了这些官员,而且也显得朝廷隆恩浩荡,难道不对吗?” “官家,死罪就是死罪,若硬寻理由减免,非当下变法之道,您……您如此主张,是为了自己的仁善之名吧?”苏良突然反问道。 此话,让赵祯老脸一红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