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马行街,和乐楼。 客舍内。 欧阳修、苏良与苏洵畅聊着变法之事。 所聊内容涉及吏治、军事、商贸、农事等多个方面。 苏洵涉猎极广。 言语间,借古言今,引物托喻,引得苏良与欧阳修赞不绝口。 其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,尽写胸中之言。 这与苏良和欧阳修的文章理念甚是契合。 小苏轼与小苏辙乖巧地站在一旁,认真聆听,连坐都不敢坐。 由此足见苏家的家教之严。 三人畅聊了大概半个时辰后。 苏良笑着道:“明允兄,今日一聊,真是顿觉相见恨晚。不知你准备在汴京城待多久,若空闲较多,我们可以多叙一叙。” “是呀,今日一聊,老夫亦是受益匪浅!”欧阳修也附和道。 苏洵一脸谦虚地说道:“二位官人,客气了,客气了!我此番游京,一方面是以文章拜谒欧阳学士,另一方面是为让这两个儿子也长一长见识。” “我计划的是,在汴京城小住两个月,这里的好书较多,准备多借阅一些书籍,让两个儿子多长些学问,待腊月再返乡,不耽误过年节就行。” 苏良望向不远处的一摞书籍,顿时明白了。 很多读书人都愿在汴京读书。 因为汴京书多,且很多书籍都有批注版。 这些批注甚是珍稀。 代表的乃是当下最主流的想法,最能提高学问。 对意在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而言,更是大有裨益。 汴京城的很多书铺都提供有借阅书籍的服务。 这是其他州府难以与之相比的。 从这点儿,苏良也能看出苏洵望子成龙的愿望,俨然是希望二子都能走上仕途。 而他也有再次参加科举的打算。 这时,欧阳修大手一摆,道:“明允,街头书铺能有几本好书?不如去看一看馆阁藏书。这样吧,你需什么书籍,列出名目,老夫帮你借阅就行。” 汴京城藏书最多最全的地方,自然是馆阁。 馆阁书籍可供士大夫官员们借阅。 很多官员借阅后。 都会令家中子侄或有意走向仕途的族人抄录阅读。 此已成常态。 也算得上是士大夫官员们的一种特殊福利。 听到此话,苏洵直接激动地站了起来。 “欧阳学士,这……这……实在……实在是太感谢了!” 对好书之人而言,这份恩情尤为贵重。 欧阳修对同频共志之人,都非常友好,能帮则帮,丝毫不会妒忌别人的才干。 苏良看向一旁的小苏轼和小苏辙。 “明允兄,我看这两个孩子挺顺眼的,让他们在屋内抄书读书实属无趣。我的好友司马君实正在馆阁校勘书籍,不如我推荐一下,让他们两个去馆阁当两个月抄抄写写的书童,伱看如何?” “求之不得!求之不得!我父子三人能得二位官人提携,实乃三生有幸!” 苏洵重重拱手。 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。 对苏良、欧阳修而言,这可能就是一句话的事儿。 但对他们这种寻常百姓家而言。 这种机遇,便极有可能改变一生的命运。 苏轼和苏辙听到此话,也是眼前一亮,甚是兴奋。 馆阁。 那可是朝廷藏书之处,云集天下好书,且非一般人能入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