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七月十二日,近黄昏。 放衙后,苏良走出御史台,准备回家。 随着变法逐渐走向执行阶段。 变法司众人也逐渐回归各自的衙门,唯有议事时才会聚集在变法司。 当下乃是听取官声民意的关键时期。 范仲淹待在政事堂、王尧臣待在三司,富弼、曾公亮、梁适待在枢密院、苏良待在御史台,显然更易得到来自各个地方州府的反馈。 王安石依旧在知东明县,且干得热火朝天。 他是完全不挑职位差遣。 不嫌苦,不嫌累,干劲十足。 在哪个地方干,就能在哪个地方造福一方。 司马光都笑称:介甫若能在东明县三年,百姓必立雕像,人人都是他的娘家人。 不过预计今年年末,王安石就会被调回三司。 他在三司的功用显然更大。 …… 御史台门外。 吉叔的马车已在外等候多时。 御史台距苏宅并不远,苏良不喜坐马车,喜欢散步回家。 但如今他在汴京城名气甚大,很多人都认识他这张脸。 再加上,他的那篇《论枢密院与三衙之失疏》放在知耻馆后,有一群穷酸学究,日日嚷着苏良败坏朝廷国法,要与他理论。 苏良为避免麻烦,只得坐马车归家,且随行皆有护卫。 通过这篇《论枢密院与三衙之失疏》,苏良对大宋的一些读书人又有了新的认识。 圣人道:读书,可修身明理。 但有些读书人不但不明理,而且一旦涉及危害到他们的利益。 他们便如强盗般,根本就不讲任何道理。 他们打心底认为:武人就是比文人低一头,武人就是应被文人驱使,武人只能为将,文人才能为帅…… 与他们想法相同的。 还有学士院和馆阁里的一些候补闲官。 这些人有一种迷之自信。 认为自己读过几本兵书,便是被窝里放屁——能文能武。 上马可安邦定国平天下,下马能提笔写锦绣文章。 朝廷若不重用。 他们就感叹自己生不逢时,实乃珠玉蒙尘。 时常写诗词自怜,去勾栏买醉。 甚是矫情。 其实,朝廷视他们如鸡肋。 若不用,毕竟是一群有功名之人,若用,又不堪大用。 苏良思索着。 以后寻个机会一定要给这些眼高手低的人上一课,不然他们的思想将会荼毒更多人。 …… 苏良坐上马车后。 还没走多远,便在拐角处被一辆马车拦住了去路。 苏良掀开窗帘,定睛一看。 马车上挂着的,竟是汝南郡王府的牌子。 这时。 汝南郡王赵允让从窗户中探出头来。 “景明,去樊楼饮一杯如何,老夫多日未曾见你,想念得很,咱们唠唠闲嗑,如何?”赵允让笑着说道。 自从苏良说成了赵宗实与高滔滔的婚事后,赵允就对苏良亲切得很。 逢年过节,皆有礼物相赠。 不过,二人在私下并没有什么往来。 苏良听到此话,便知赵允让定然是有事寻他,当即笑着道:“郡王爷相邀,小子哪敢拒绝!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