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七月十五日,近子时。 高天上,繁星闪烁。汴京城内灯火明亮,依然有许多店铺,顾客盈门,甚是喧闹。 变法司内。 一张大桌上,放着数份市易法的草章,还有许多干果壳。 大桌左边,坐着范仲淹、梁适、王尧臣,右边坐着苏良、司马光和王安石。 众人从午后便开始讨论市易法,除了如厕外,便一直坐在这里。 期间喝了六壶茶,吃了四盘干果,而今依然有分歧。 在变法司成立之初,六人有一个君子协定。 一旦事情发生分歧,少数需服从多数,然后交由官家定夺。 但现在,是三对三。 三对三的情况下,交由官家定夺,乃是一种非常不负责的表现,所以六人今日定要辩个明白。 所谓市易法。 即朝廷设立市易务,出钱收购滞销货物,在市场短缺时再卖出,同时可为商贩提供低息贷,使得小商贩免于遭豪商富贾欺压。 此法,有效限制了大商人对商贸市场的控制,有利于稳定物价,增加朝廷收入。 大家的分歧,来自于王尧臣的一句话。 “这不是让朝廷尽收天下之货,自作经营吗?” 一旦成立市易务,朝廷相当于拥有了操控物价起落的能力。 当下,商品是依据市场紧缺程度而定价。 执行市易法后,则取决于朝廷的定价。 范仲淹、王尧臣、梁适认为,此举虽然帮助了小商贩,但也抑制了大商人的发展,且会使得小商人无法成长为大商人。 如此一来,大宋商贸必将渐渐凋零,而朝廷则成为全天下最赚钱的商人。 此乃是以强权干预市场。 甚至会将天下各类商品都做成如酒、盐、茶、香料那种专卖制度。 小商人非民户,他们必须依赖大商人生存。 此策的破坏性远远大于其产生的利处,故而三人不建议推行此策。 而苏良三人则认为,此策就是为了“抑兼并之家”,使得那些游惰奸商不再侵牟食力之人,而另想他法经商。 换言之,此法乃是为了大宋的商贸环境更加公平。 然后,六人便辩论起来。 第(1/3)页